模拟试卷

2014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

华图教师网 2017-02-17 11:0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个体发展的动因上,持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孟子 B.荀子 C.洛克 D.华生

2. 法国卢梭(1712—1778)主要的教育观点是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作品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教育漫话》 D.《爱弥尔》

3. 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哪一条规律的存在,使得有缺陷的儿童接受教育具有可能( )

A.个别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4. 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 )

A.组织文化

B.管理文化

C.设施文化

D.制度文化

5. 在师生关系模式上,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杜威

6.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 )

A.广义的教育目的

B.狭义的教育目的

C.广义的教育

D.狭义的教育

7. 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8. 美国行为心理学家华生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这种说法是典型的(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个体本位论

9. 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划分,课程可以分为( )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C、学科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课程

D、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

10.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理想我

11.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燕京大学堂

D.燕京同文馆

12. 老师上课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这运用的原理是

A.刺激强度大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色彩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新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13.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14. 一个能测验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5. 用正确的动机战胜错误的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等,一般是指(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6. 德育方法中的“陶冶法”,包括( )

A.个性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B.人格陶冶、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C.人格陶冶、自然陶冶、艺术陶冶

D.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17.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志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对每个成员有( )

A.约束、感染、同化作用

B.约束、激励、同化作用

C.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

D.约束、感染、激励、协同作用

18. 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9. 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主体活动

D. 文化活动

20. 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是( )

A.有教无类

B. 因材施教

C.学而知之

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 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

A.荀子 B.华生 C. 孟子 D. 弗洛伊德 D. 洛克

3. 影响学制制定的因素主要包括( )

A.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B.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C.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文化传统

4.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 )

A.民主平等

B. 尊师爱生

C. 教学相长

D. 尊师重教

5. 形成 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 )不同。

A. 评价目的

B. 评价时间

C. 对评价结果的概括化程度

D. 评价主体

6. 提高班级活动的实效,具体是指( )

A. 尽量抓紧活动时间

B. 多让同学发表心得体会

C. 活动类型丰富、形式多样

D.活动主题要贴近生活

7. 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下列典型学制类型()。

A. 双轨制学制

B. 六三三学制

C. 单轨制学制

D. 分支制学制

E. 壬寅学制

8. 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

A.政治方向坚定正确

B.奋斗目标明确

C.规章制度严格

D.组织纪律严明

E.集体舆论正确

9. 《儿童权利公约》基本精神体现的原则( )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保护儿童原则

E无歧视原则

10. 《学记》体现的教学原则有()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的功能。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 教育目的由四个层次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异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_______________,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5. 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____________。

7.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8. 经验课程又叫______。

9. 学年和学周安排必须体现以______为主的原则。

10. 学生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和_________________。

四、判断题

1.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

2.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 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文化决定着教育。

4. 到了内化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5. 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所以“组织者”一定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

6.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过程包括教师和学生两在要素。( )

7. 按照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方法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

8. 教学目标表述的可操作性是要指出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 )

9. 教学效果是评价选用教学方法好坏的唯一标准。( )

10. 强化是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以使其发扬光大。( )

五、简答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2.列举班级教学的优越性

3.简述终身教育的特征

4. 简述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林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生班,他应该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这具班的班集体?

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七、案例分析题

1. 班上有这样两个学生,甲学生学习成绩好并且喜欢自己思考,老师装出对他不是很在意,但也不会影响甲同学的学习成绩。乙同学成绩不理想,但是老师觉得他很有潜力,平时上课较多提问乙同学,并不时用目光探视乙同学,下课后老师也会夸她表现好,要再接再厉,因此,乙同学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只要老师有一段时间忽略了乙同学,他就会表现出小计的学习状态。

2.有位数学教师在讲“等比级求数”问题时,首先讲了一段幽默的数学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传说有一个国王,要重赏发明六十四格国际象棋的大臣,他问大臣想得到什么奖赏。大臣说:“我想要点麦子,”您就在这棋盘的第一格赏我一粒、第二格赏二粒、第三格四粒。。。。依次都使后一格的麦粒比前一格的多一倍,您就把六十四格内麦粒的总和赏给我吧。国王听后连连说:“你这个要求太低了”。

讲到这儿老师转而问学生:“你们说,这个要求真是太低吗?”这一问。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思索着、议论着。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18,446,744,073,709,551,615,一串数字。全班同学都睁大眼睛看着黑板。教师解释说:“这就是大臣要求得到的麦粒总和,这些麦粒若以重量估算,约为5270亿吨,竟是全世界两千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

听到这同学们纷纷议论,都说大臣很聪明,国王吃了亏。

这时,老师顺势导课,问:“国王为什么吃亏?”这样打的数目怎样才能迅速算出?这是一个“等比级求和”问题,学了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就清楚了。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选A。

【解析】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内发论又称遗传决定论,内发论是指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身心的发展实质上是由这种自然因素按照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出来的。荀子、华生和洛克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又称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其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规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结果。

2.答案:选D。

【解析】《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教育漫话》是洛克的代表作,只有《爱弥尔》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因此本题选D。

3. 答案:选D。

【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视力方面的缺陷。

4. 答案:选C。

【解析】学校的物质文化主要有学校环境文化和学校设施文化两种。

5. 答案:选D。

【解析】赫尔巴特提出“以教师为中心”,并且倡导的三中心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科书中心;而杜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做中学,并提出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6. 答案:选A。

【解析】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而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因此本题答案为A。

7. 答案:选D。

【解析】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8. 答案:选B。

【解析】外铄论又称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其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规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结果。华生上述的表述说明了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而内发论是指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身心的发展实质上是由这种自然因素按照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出来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不是二者之和,而是二者乘积。

9. 答案:选B。

【解析】从课程制定者、开发者的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任务不同,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10. 答案:选B。

【解析】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他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本我依据快乐的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本我是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超我代表道德上的自我,自我追求现实,自我的功能是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和超我的要求。

11. 答案:选B。

【解析】我国采用的班级授课制,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因此本题答案为B。

12. 选B。

【解析】小学生的无意注意持续时间短,不稳定,因此利用红笔书写重点,是因为色彩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13. 选A。

【解析】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因此本题答案为A。

14. 答案:选B。

【解析】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反复使用或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靠结果,那么这个测验信度就高,否则,信度则较低。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因此本题答案为效度。

15. 答案:选C。

【解析】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规范、是非善恶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是影响情感、意志、采取行动的基础。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判断后引起的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而体现的一种坚持精神,因此用正确的动机战胜错误的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体现的是道德意志。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

16. 答案:选D。

【解析】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因此答案为D。

17. 答案:选C。

【解析】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人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因此本题答案为C。

18. 答案:选C。

【解析】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即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区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而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民主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因此本题答案为C。

19. 答案: 选A。

【解析】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复杂过程。

20. 答案:选D。

【解析】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目标的陈述上,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即新课程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本题选D。

二、多选题。

1. ABC

【解析】第四项是《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2. ABE

【解析】孟子和弗洛伊德都是内发论者。

3. ABCD。

4. ABC。

【解析】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5. ABC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不要求对评价资料作高度的概括;而总结性评价是综合性的,需要得到较高度的概括性结果以便于进行评比。

6. CD

【解析】提高班级活动的实效,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选择和创新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选择好活动的主题与形式;班级活动管理方法的选择。

7. ACD

【解析】西欧双轨制以英国为典型代表。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

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分支制以我国和前苏联为代表。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

8. ABCDE

【解析】本题考查班集体的特征,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具有如下特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9. ABCE

【解析】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出于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维护。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1)无歧视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10. BCD

【解析】《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其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学不躐等” “不凌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主张“长善救失”,强调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并且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各种特点做出更具体的分析,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三、填空题。

1.传递、传播、选择、创造和更新

2.遗传、环境、教育

3. 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

4. 自主性和独特性

5. 社会关系

6. 行

7. 平等

8. 活动 课程

9. 教学

10. 操作练习

四、判断题。

1. 错误。

【解析】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让学生学习,素质教育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减负”不是不给或少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而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减负的同时要增效,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正确

3. 错误

【解析】文化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文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以此同时,教育也具有传递文化、传播文化、选择文化和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因此上述表述是错误的。

4. 正确

【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5. 错误

【解析】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也就是说,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有知识与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先行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材料。

6. 错误

【解析】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除了包括学生和教师两大主体之外,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因素。

7. 正确。

8. 正确

9. 错误

【解析】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学方法好坏的指标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除此之外,还包括师生的表现等

10. 错误

【解析】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并不是所有的都是对学生正确的行为进行表扬,取消学生的厌恶的刺激同样也属于强化。

五、简答题。

1. 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以下几点:

(1)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3)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规律。(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2. 参考答案:(1)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2)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获得系统知识。(3)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4)对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地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与分工合作实现教学的高速度发展。(5)学生之间互相观摩、启发。(4)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3. 参考答案:

民主性、形式多样化、连贯性、自主性

4. 参考答案: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六、论述题。

1. 参考答案: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体积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 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经常性工作之一。(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意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至正确的方向。(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2. 参考答案: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它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到最好的发展。

(6)长善救失原则。它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7)灵活施教原则

(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七、案例题。

1. 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中的场独立和场依存。案例中甲同学属于场独立型,而乙同学属于场依存型。甲同学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乙同学对物体的直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的影响。所以甲同学无论教师关注与否,他的成绩一直都很好;而乙同学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关注程度影响。

2.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学习好坏,不仅与他的智力水平有关,而且与其学习动机的水平关系很大。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维持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状态。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主要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学习活动本身使学习者获得满足,无需外力而自愿学习。内部动机的作用较持久而强有力。案例的秘诀在于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幽默的故事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会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激发,只有当学习有了较强的学习动机时候,才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心境和想法,教师要先创造一种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条件,以诱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随着学习活动的进展而展开的,不断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当然,诱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不只局限于讲故事,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

 

关注公众号

温馨提示:若文中所含附件无法正常预览或下载,建议使用其他浏览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