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试题

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冲刺卷(九)

华图教师网 2017-03-01 14:18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古罗马共和早期主要的教育形式是( )。

A.家庭教育 B.教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 )。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C.凯洛夫的《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3、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在全国颁布并推行的现代学制是1904 年公布的(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4、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5、促使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哪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注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的是古希腊哲学家(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哥拉斯

8、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特征是 (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9、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校园文化 D.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1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2、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3、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1886年霍普斯金的《教育心理学》

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14、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与( )的统一过程。

A.锻炼 B.受教育 C.自我教育 D.修养指导

15、一般来说,偏爱社会科学且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数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16、适当过度学习能促进知识保持,研究表明,最佳效果的过度学习是学习熟练程度达到()。

A.130% B.140% C.150% D.160%

17、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8、问题解决的系列搜索策略也称 ( )

A.启发式 B.搜索式 C.算法式 D.排列式

19、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学习

20、教师扮演“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可能出现的不当表现是 ( )

A.教师出现家长制作风

B.教师过分地溺爱学生

C.教师过分地迁就学生

D.教师对学生过分地严厉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实验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是( )。

A.有变革 B.可重复操作 C.有理论假说 D.有控制 E.全面科学

2、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3、布鲁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 )。

A.交往领域 B.动作技能领域 C.认知领域 D情感领域 E.思维领域

4、教师的劳动特点包括( )

A.示范性 B.创造性 C.复杂性 D.广延性 E.形象性 F.连续性

5、按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把情绪状态分为 ( )

A.心境 B.情操 C.激情 D.应激

6、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7、校园文化的内容有(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8、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 )。

A.家庭 B.学校 C.伙伴群体 D.大众传媒

9、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包含以下几种成分? ( )

A.目的 B.个体已有的知识 C.障碍 D.假设 E.方法

10、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态度定势

E.同伴群体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的过程。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_____教育。

3.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____》中。

4. 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______或______。

5. 教育活动中最基础的关系是_______。

6. 制约课程目标制定的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______起作用的。

7.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_____、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____。

9. 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的是______。

10. ______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四、判断题(请判断正误,若错误请简要说出原因。每题1分,共10分)

1. 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2. 选修课开设得越多越好。

3. 德育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4. 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可以称为记忆性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广义的知识应当包括程序性知识。

5. 实践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6. 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指的就是设计教案。

7. 学生申诉的范围十分广泛,一般涉及学生的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隐私权、名誉权以及其他人身权及财产权受到学校或教师侵犯的行为。

8. 在一个段落或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此测验类型为形成性测验。

9. 有研究表明,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2岁。

10. 学习英语单词,属于概念学习。

五、简答题(每题2.5分,共10分)

1. 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作认真的选择。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2. 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4.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5. 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研究对教学的主要启示。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试论述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 结合教学实际,试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辩证统一规律。

七、案例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问题: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2. 读者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化名)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不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请从该案例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古罗马共和早期主要是家庭教育,共和后期是拉丁文法学校教育为主。主要培养雄辩家。

2.D

【解析】《大教学论》是萌芽和开端。《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正式成为体系的标志。

3.A

【解析】壬寅学制是第一个颁布但未正式实施的学制。

4.D

【解析】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中教育问题是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5.D

【解析】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动力因素。

6.C

【解析】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每一阶段的发展速度和强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把握住关键期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7.C

【解析】略

8.D

【解析】义务阶段教学计划也要符合义务教育的特征。

9.C

【解析】略

10.C

【解析】活到老学到老强调的终身学习的精神。

11.C

【解析】教师用分馒头的场景来教授除法,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真实场景。有利于学生理解。

12.B

【解析】略

13.D

【解析】略

14.C

【解析】由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可知。

15.A

【解析】偏好社会学科的是场依存型,偏好理工学科的是场独立型。

16.C

【解析】过度学习150%最为合适,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复习。

17.C

【解析】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也是构成个人道德品质的要素。

18.C

【解析】算法式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逐步的程序。

19.C

【解析】这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这就是下位学习。

20.C

【解析】在扮演“家长代理人”角色的时候,教师容易过分地迁就学生。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解析】教育实验是实验性质的,无法完全的做到全面科学。其过程是在不断调节与完善的。

2.ABCDE

【解析】横向的教育与纵向教育相对,是指同一时期可同时存在的多种教育形式。

3.BCD

【解析】布鲁姆的三维认知目标对后世的启发非常大。主要是动作、认知、情感这三个方面。

4.ABCDEFra

【解析】略

5.ACD

【解析】略

6.ABD

【解析】教师以在学校授课为本职工作,因此培训必须在教学之外的课余时间进行。是以短期、业余和自学为主要形式。

7.ABCDE

【解析】校园文化的范围是方方面面的。包含的类型很多。

8.ABCD

【解析】个体社会化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9.BCD

【解析】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概念同化有三种模式:下位学习(类属性同化)、上位学习(总括性同化)和组合学习(并列结合性同化)。

10.ACE

【解析】道德认知和态度定势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三、填空题

1. 非制度化教育

2. 学校

3. 理想国

4.“危险期”、“心理断乳期”

5. 师生关系

6. 交互

7. 作业检查与批改

8. 教育者

9.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学校教育系统

四、判断题

1. 错误

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法纪要求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品德包含的范围很广,道德品质只是其中一部分。德育是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的总称,不能以偏概全。

2. 错误

选修课需要适量的开展,根据学生的身心需要开展,以免给学生造成负担。

3. 正确

4. 正确

5. 错误

实践说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6. 错误

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7. 正确

8. 错误

此处应为总结性评价。

9. 错误

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4-5岁。

10.错误

英语单词属于符号学习。

五、简答题

1.答:依据教学的目标、任务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师的素养条件、学校的设备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此外,还要考虑时间因素,以保证教学进度,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使得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符合科学性、实效性和灵活性。

2.答:①相似性;②原有认知结构;③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3.答: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答: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5.答: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要做到:①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②采取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③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六、论述题

1.答: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从形态上说,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表现在饮食、服装、建筑、工具等物质实体上的特征;制度文化表现在法律、行政、管理观念与形式、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人与人的关系上的特征;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征。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

1)人是文化产物,一个国家的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别国的教育,文化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教育离开了文化,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从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而言,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能动要素,二者存在一种共生关系。

2)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一是重传统和重权威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导致了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引导学生参与意识和自我管理。二是重功名和官本位对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导致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全面发展,片面强调知识忽视能力,片面强调尖子生忽视全体学生的现象。三是重忠孝和顺从对学生观的影响,导致了把老实、服从、听话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对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付意见的学生往往看作是不好的学生。所有这些倾向都有待改变。

3)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传统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学校每一个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因此,形成良好与独特的校园文化传统对于办好学校有重要的作用。

全面的认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认识教育的文化特征,有助于正确全面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克服对教育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认识的简单化,从而客观地比较与鉴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吸取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2.答:1)所谓间接知识,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学生要把间接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要深刻地理解它和运用它,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作基础。学生没有一定的直接知识,间接的书本知识也就学不好。

(2)学生的直接知识从何而来?一是可以通过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二是通过纽织学生参加学习性活动,如观察、实验、实习等,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某种直接知识。这对于学习书本知识、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都是非常必要的。 (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间接知识的教学,又要适当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既使学生在获得直接知识的基础上,学好间接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在学好间接知识的前提下,将亲身得来的直接知识、直接经验、感性认识条理化、理论化。

七、案例题

1.答: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2.答: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

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

关注公众号

温馨提示:若文中所含附件无法正常预览或下载,建议使用其他浏览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