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准确分辨背斜和向斜,理解背斜和向斜对应形成的地表形态。
2通过观看演示、绘示意图等方式,掌握背斜和向斜的特征,提升观察和分析能力。
3.认识世界是不断运动的,激发探究精神;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地理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难点】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褶皱山图片,提问:这种地形是如何形成的?它有怎样的特征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概念与基本单位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褶皱的概念。
褶皱是沉积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教师活动】利用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展示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介绍褶曲是褶皱的一个弯曲,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2.背斜与向斜
【教师活动】展示“褶曲示意图”。
【问题】
(1)背斜和向斜在岩层形态上有何区别?
(2)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岩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形成了怎样的地形?
【学生活动】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个小组,阅读示意图,思考以上三个问题。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进行演示。总结:岩层向上隆起的是背斜,向下凹陷的是向斜。在沉积过程中,底部岩层比较老,上部岩层比较新。如果在示意图中画一条水平线,将背斜和向斜中部的岩层和两翼岩层新老关系对比,会发现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往往背斜会形成山岭,向斜会形成山谷。世界上的许多高大的山脉,就是由褶皱形成的褶皱山,如喜马拉雅山脉等。
3.地形倒置
【问题】从地表形态上看,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吗?
【教师活动】请同学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并进行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画出背斜或向斜部位的受力分析,或是结合手边的工具如尺子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教师总结】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示意图。总结: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
环节三:巩固提高
【问题】若要修建一条隧道,应在背斜还是向斜?找水源呢?
【学生回答】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在背斜,因为背斜形成了天然的拱形结构,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而向斜的槽部容易汇水,因此可以找到水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回答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背斜、向斜在其他工程选址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