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

2022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答案解析

华图教师网 2022-09-07 14:29

 .【参考答案】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激发了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3)教学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①导入环节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法国梧桐树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引导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之后,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以此激发学生兴趣,继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

这样的导入,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出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②新授环节

A.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举手回答。

明确:

第一层(第1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第二层(第2-9段):“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层(第10-11段):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B.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提问:出示秋风秋雨图,看完说说感受。

要求:举手回答。

明确:当我们看见这些无比巨大的森林被秋风吹落在地,心里有一种甜滋滋的感觉,因为它美,瞬间会让我们感到这里才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秋天的叶子会跟着秋风伴舞,它随风轻轻地落下,直到地上铺成一个金黄的“地毯”,在秋风之下,我们也会跟着它奔跑。

提问:一夜秋风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有了什么样的新发现?

要求: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彩色的地毯、金色的小巴掌

提问:有了这个新发现后,“我”是怎么做的?

明确: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我一张一张仔细地数着。

提问: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是什么感受?

要求:自由默读,在文中标出来。

明确: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C.品读课文,再悟美好

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

新授环节将初读、研读、品读三个环节一一贯穿,循序渐进,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③巩固环节

课堂练笔:文中有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例如: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请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仿写两个句子,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

巩固环节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消化学习内容。

④小结环节

提问:课文学到这儿,相信你一定深有感触,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吧。

要求:点名回答。

明确: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带着这种情感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小结环节可以进一步实现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利于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⑤作业布置

A.选择身边的风景,仿照文章内容,写一个200字的小练笔。

B.依照文章中的风景描写,绘制一幅图画,下节课班级内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作业布置一方面可以实现知识拓展,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跨学科学习。

板书设计: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发现 比喻手法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 地毯

落叶 小巴掌

小雨靴 小鸟

【设计意图】

采用提纲式板书,条理清楚,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和记忆。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27.【参考答案】

(1)①基础知识: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获得圆的相关知识,这样能够使学生牢固掌握;②基本技能:学生在观察圆的特点,动手操作画圆的过程中锻炼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能力;③基本思想: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对称思想);④基本活动经验:学生通过动手,增强操作体验。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简单认识圆,并理解掌握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等对圆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并能借助圆规正确画出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新授环节:

1.动手操作、研究特征

教师活动:安排“我能画”环节和“我能剪”环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活动:在“我能画”环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学生用圆柱、三角板中的小圆、直尺中小圆、茶杯盖……);“我能剪”环节,剪出自己画好的圆。

2.认识圆的特征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前后四人为小组自主分工,动手折一折,提问“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之后请小组代表来回答。

学生活动:动手折一折,剪下自己折的圆,发现两折痕交于一点。

师生总结:两折痕的交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活动:提问“将折痕用铅笔画出来,比一比是否相等?”

学生活动:观察这些线段的特征。(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师生总结: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教师活动:提问“①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②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总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设计意图】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在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对圆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掌握了直径和半径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的“学生的主体性”,遵循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温馨提示:若文中所含附件无法正常预览或下载,建议使用其他浏览器打开